英伦对决

我挺讨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前半段大量在写与主题无关的事情,都是一些不痛不痒与主题无关的自我呻吟。但我每次想写某个话题的时候,就会犯与上述作者同样的毛病。其实我现在理解,我们都是想把自己当时的想法写下来,但当时的想法不一定与主题相关,有可能完全没关系,但我们又不想把这些想法丢掉。

一个解决方案是,在写完这篇文章后,把与主题不相关的事情拿出去,如果是写电影观后感,就直接单刀直入介绍电影的相关细节就好了。

我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关于做完一件事情后都要有总结,我看完电影后要总结,听完一节课时要总结,做完一项工作时需要总结,否则很难进步。在什么样的时候不需要总结呢?只有一种情况,在这种状态下自己的创造力如泉水般涌现,就像一气呵成自己的目标,而且自己也肯定能够一气呵成,这个时候如果谈总结会显得不合时宜,这种情况下的总结要延后,但不是不需要。

回到电影,我现在越来越感受到国内的电影一直想要国际化,无论是叫好又叫坐的战狼2还是今天的英伦对决,如果一部电影里面没有点英文的元素都不好意思拿到观众的面前。这个现象挺有意思的,难道说语言之意或者说种族之意的差别就是电影之间的差别吗?

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在的影片大环境,实际上好莱坞大片能获得更大的票房,很明显能听懂英语的人群比只能听懂中文的人群消费水平和范围都要高。这是请外国人说英文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电影的评价标准,冯小刚可能说潘金莲是最好的电影,那只是要导演的眼中,谁会嫌弃自己的儿子呢。所以电影最终的成败还得由买票的观众来评价,那么我们(现在的票友)的选择标准又是什么呢,先是好莱坞大片,不是的话再看有没有国际化元素,最后就是评分。最后一个是参照最多的。

这部电影节奏还是挺紧凑的,但是说成龙是主角的话,也有点牵强,里面的主要故事情节的节奏,不是按照成龙的节奏来的。故事的大致情节是成龙的女儿在爆炸案中丧生,为了找到杀害女儿的凶手,成龙独自一人,以威胁的手段获得情报,最终制服凶手的整个过程。整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成龙,如何制造恐怖威胁,然后获得下的信息,因为成龙的背景是华人移民。其实里面也有说不通的很多情节,比如说成龙是一名士兵,为什么英国在移民的时候没有对他做背景调查?按道理来讲,如果有这么深的中国当兵的背景,是不可能那么容易获得英国移民的。

情感戏是每部大片都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这里面的感情戏有两个地方瑕疵的一次,跟成龙搭档的中国饭馆的合伙人化妆有点过分了,把一个年轻的女人化装成一个年老色衰太过头了,还不如自己找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跟他搭对手戏。另外一个就是,男反派老婆搞的自己的侄子当情人。

从整体上来讲这部电影还是可以达到七分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